活动资讯/详情

古人过节这么好玩?重阳节日知多少

DM_20250102162722_002.jpg

与客携壶上翠微,江涵秋影雁初飞,

尘世难逢开口笑,年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

——苏轼《定风波·重阳》 

重九节、老人节、菊花节、登高节、茱萸节、九月九……你都知道重阳节的哪些名字呢?虽然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但重阳节的风俗文化相对冷门,节日印象也大都来自于古诗词而不是传统环境。

又至深秋佳节,让我们一起回望古代,看看重阳习俗是怎么来的,古人都怎么过重阳节。

DM_20250102162722_003.jpg

重阳节,从萌芽状态至今大约经历了三千年,滥觞于先秦,形成于秦汉,发展于魏晋,鼎盛于唐宋,绵延至今。重阳节顾名思义是在农历九月初九日,它的发端与东汉时期出现的四大重数节日联系紧密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不同的时代环境,重阳节内涵得到了不断的丰富。

DM_20250102162722_004.jpg

《蕉林酌酒图》明代 陈洪绶


重阳内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传续过程。它的缘起中流传较广的一种是“辟邪消灾说”,南北朝时期的《荆楚岁时记》有载:“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,长房谓之曰,九月九日,汝家当有大灾厄。急令家人缝囊,盛茱萸系臂上,登山饮菊花酒,此祸可消。”这种说法可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混乱,人们渴望和平安定的心理密切相关。其次,先秦时期就盛行有养老节和秋尝之祭,到了南北朝时期,祈求长寿也成为了重阳节的内涵之一。

DM_20250102162722_005.jpg

溥儒《登高图》


说到重阳节,需要提及标志性的两样植物。一是菊花,雅号“延寿客”;再是茱萸,雅号“辟邪翁”。在习俗上,赏菊采菊、插茱萸等活动,在东汉崔寔的《四民月令》中已有记载:“(九月),九日可采菊华,收枳实。”而晋代周处《风土记》中也有关于重阳插茱萸的描述。这“客翁二老”已成为重阳的经典符号。

DM_20250102162722_006.jpg

清代 邹一桂


另外,在民族交汇融合的南北朝时期,重阳骑射也是古人们在这个节日要进行的一项内容。北齐魏收撰《魏书·裴粲传》载:“因九日马射,敕畿内太守皆赴京师。”南朝方面也不例外,《南齐书·礼志上》有记载说宋武帝刘裕“九月九日马射……”说到这一活动,先秦时期的“君子六艺”已有涉及,可谓是源远流长的传统。

DM_20250102162722_007.jpg

唐宋时期经济发达、民俗娱乐丰富,重阳节正式成为官方节日,其风俗活动也随之来到了最热闹、最辉煌的时期。人们过重阳,从祭祀仪式向世俗娱乐转变,丰富的重阳节俗活动在诸多唐诗宋词中都有所体现。仅在《全唐诗》中就收录关于重阳节的诗歌350余首,如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、孟浩然的《过故人庄》、杜牧的《九日齐山登高》等诸多重阳佳作,流传至今。

DM_20250102162722_008.jpg

《十二月月令图》清代 佚名


唐代皇帝还会在这天赐百官射箭。唐初时有一则重阳赐射的有趣故事,说的是萧瑀因不会射箭,射出的箭矢还够不到箭垛,因而被欧阳询嘲讽:“十回俱著地,两手并擎空。借问谁为此,乃应是宋公。”

瞧,古代文人嘴毒起来也是毫不留情。

唐代君臣们过重阳节的另一活动是在曲江宴饮。《雍录》有描述是:“九月九日,京城士女咸即此祓禊,帟幕云布,车马填塞,词人乐饮歌诗。”这一番盛况在宋代也有所传承,《东京梦华录》载:“九月重阳,都下赏菊有数种……都人多出郊外登高,如仓王庙……毛驼冈、独乐冈等处宴聚。前一二日,各以粉面蒸糕遗送……”

DM_20250102162722_009.jpg

《十二月月令图》清代 佚名


可见赏菊、登高、宴饮、吃重阳糕等经典习俗在此时期已经成型,重阳已成为了民众们乐于参与的重要节日。

到了元明清时代,这些重阳习俗延续不绝。各种地方志和诗文小说对于节日的记录不计其数,四大名著中的《红楼梦》有描述时人在重阳节作重阳“菊花诗”,借景抒怀,各有千秋。

DM_20250102162722_010.jpg

红楼梦插画 戴敦邦版本


DM_20250102162722_011.jpg

纵观重阳节的历史演进,经过千百年的传统民俗熏陶,重阳的内涵不仅包括驱邪消灾、大众娱乐,还带来了浓厚的思乡情怀。怀乡思亲,也成了节日的主旋律之一。正如“诗佛”王维用诗句倾诉:

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
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
重阳相关的菊花、茱萸不仅是一种象征长寿、健康的植物,更包含了一种情感符号。初唐诗人卢照邻曾在诗中说:“他乡共酌金花酒,万里同悲鸿雁天。”

DM_20250102162722_012.jpg

每到九九重阳节,古人往往在家设祭设宴,供桌上摆放重阳糕、瓜果、菜肴,焚香叩首、追思祖先,或者与友共乐,进行重阳活动。

今日的重阳节,在与礼乐文化的互动中升华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手机端点击下方即可查看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Fu1gCdlgks2o2qMS8zxaoQ

  • 028-60610010
  • 成都市双流区瞿上城路117号广都博物馆
  • 交通路线
  • ©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

微信公众号

订票小程序